DSP详解,收费、效果、成本、平台分析!发表时间:2017-12-04 18:52 1、收费标准 理论上DSP的收费方式比较多有CPM、CPC、CPA和CPS几种 CPM:按广告的千次曝光付费; DSP从ADX上面拿量用的就是CPM,因此大部分DSP也按CPM与广告主收费,这是对平台方而言是风险最低的方式,目前是DSP最通用的收费方式。 而广告主需要承担评估ecpm(点击率*点击价值)的任务 ——当然话是这么说,实际中,除了只要曝光量的品牌广告主,金主爸爸们一样会按最后的转化效果(如手游按激活成本或LTV值)来衡量每个DSP做最后选择; 基于CPM结算,在DSP最迅猛发展的前几年,有些丧心病狂(傻X)的DSP喜欢搞掺量的事情,忽悠刚出来买量不懂行的市场运营同学,挂羊头卖狗肉,数据作假,有的甚至做个投放端包个壳就敢说自己是DSP。 (反作弊与数据监控),这些该被淘汰的也要挂差不多了,大浪淘沙,真正以产品技术取胜,流量清晰的DSP会走到最后。 CPM另外衍生出 CPT 的收费模式,也就是时间包段,这种广告形式其实很粗糙,这的确很省心,也能给平台方带来不错的收入,但在这种时代趋势走向程序化交易,走向效果广告的情况下,除了财大气粗(人傻钱多)的大品牌大老板,想不明白还什么人用了。
CPC:按广告每次点击付费 这理论上来说,是最适合效果广告的收费模式,平台负责广告创意从曝光到点击率预估,而广告主负责衡量点击后到自己页面的后续价值的预估。 举例淘宝推广来说,平台方可以帮你抢量,也可以帮你做创意优化,提升最后到淘宝item页的转化率,但到了item页,用户买不买,买多少那完全是广告主自己产品介绍和实际质量的问题了。 对平台方来说,做到CPC,相比起CPM,要多控制好一个环节的转化率预估,因此对平台方的数据和技术要求会相对更高,因为做不好就控制不了风险,那么就等着亏本。 下面的CPA和CPS以此类推,每多增加一个转化环节,对DSP来说就是多了一道风险的控制 对广告主来说,CPC可以有效减少一部分无效流量,按实打实点击了收费 但是实际上CPC也很容易便宜羊毛党,这一步老实说,操作空间也不比CPM小
CPA:每行动成本,举例一个手游APP的推广过程,M就是广告曝光,C就是用户点击广告,A就是用户激活游戏。 目前市面上比较少看到这种收费模式,因为都做到这步了,那双方不禁会想:干么不干脆做CPS?
CPS: 以实际销售额来换算广告金额 ,也就是分成 这看上去很美,效果广告主最喜欢的肯定是走CPS,因为这相当于零风险,真的收到用户钱了,再给DSP分钱,怎么看怎么赚。 但以目前不少产品来说,和它们合作CPS,DSP是亏的,每增加一道转化,DSP就要多一道风险把控; 如果要控制成本即确切精准,那必然量就少,少了就要铺不开量。 如果要量,则必然就需要一些没那么精准的量多做几次impression,那成本就上去了。这需要在产品技术和数据上有很深的积累,才能把控住这个度。另外对平台方而言,单独针对一个产品case做分成毫无价值和意义,CPS只有和行业挂钩,形成稳定持续的行业矩阵,也就是联运,那才有价值。当然,随着DSP的长期运营和数据的积累,深度化必然垂直化。举例PC时代的网盟,以前各大渠道拿来买量的,现在自己做页游联运,行业前10的位置吧 未来真正有积累的DSP,应该都会选择自己有长期积累的一个垂直行业来做CPS
2.哪些平台比较好 到去年DSP最后爆发潮,市面上大小DSP加起来应该有近百 大部分挺不入流的,套个壳子,效果渣也就算了,大部分还挂个羊头卖狗肉 2017年属于DSP大浪淘沙的一年,资源平台方都收紧了对第三方DSP的接入政策 同时城头变幻大王旗,有些老牌的DSP抱残守旧,逐步跟不上时代 ——老套的传统广告人,不懂也看轻产品技术,认为就是老一套,有量有客,中间架个端差不多了。找来个团队帮忙做了个DSP,ADX也都接差不多,就把团队干掉留几个做基本日常维护 太傻了,一个有积累的计算广告团队的损失,10000个单都补不回来
文章分类:
凤羽资讯
|
|